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出版 >> 国际汉学 >> 正文

《国际汉学》2025年第01期(总46)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1-21 [来源]: [浏览次数]:


目录

(总第46期,2025年第1期)

《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专栏

/ 张西平

《国际汉学》诞生记

/ 尹汉超

一座研究明清天主教史最为重要的资料宝库

——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

/ 汤开建

卅载弄潮谱新章

——《国际汉学》创刊30年来的学术贡献

/ 魏崇新

《国际汉学》30年来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引领与发掘

/ 吴原元

文史研究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与民国学者交游续考

——以新见莱顿大学图书馆藏高氏私人信札为中心

/ 施 晔

忽必烈的象轿:马可·波罗所见元代四象木楼考

/ 叶少飞

高田英树有关《马可·波罗行纪》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 金稀玉 沈瑜靖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武王伐纣”故事在江户时代的小说翻案研究

/ 吴锦佩

汉学家专页

名物文化史: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的研究启示

/ 汪 斌

西班牙多明我会士迪亚兹及其著作述略

/ 张续龙 徐朝东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非洲中文教育发展现状、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 陈 宏 刘慧佳

学人与书评

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

——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 刘 燕 [美]包华石

评尹汉超编《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

/ 向 辉

学术动态

“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的思想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王晓丹 严木远

编后记

开创世界之中国研究的新天地

/ 张西平

《国际汉学》2025年第1期(总第46期)摘要

栏目

《国际汉学》创刊30 周年专栏

《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回顾

张西平

摘 要:《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它的基本经验是,以中外交流史研究为基础,追踪中外文明互鉴的历史;以汉学史研究为核心,探求中国学术世界化的历程;以跨文化研究为方法,研究中华文明的世界性影响。未来的发展,它将进一步加强汉学史研究;聚焦中国学术重大问题,在国际范围展示中国学术的发展;加强批评的中国学,以学术批评推动世界汉学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研究;文明互鉴;跨文化研究;批评的中国学

《国际汉学》诞生记

尹汉超

摘 要:《国际汉学》作为专注于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刊物,30年前因缘际会诞生于国家图书馆,逐步成长为知名的国际汉学研究学术平台。本文旨在通过钩沉相关史料,从传统、缘起、筹备、诞生和延续等五个方面,描绘《国际汉学》在国家图书馆的诞生轨迹,既向所有为《国际汉学》诞生作出贡献的人士致以敬意,也为当前及未来的汉学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国际汉学》;任继愈;张西平

一座研究明清天主教史最为重要的资料宝库

——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

汤开建

摘 要:《国际汉学》自1995年创刊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份蜚声汉学界的极为重要的学术刊物,而其中发表的近200篇有关明清天主教史的论文成为该刊极具特色的表征。这些论文大规模介绍了明清时期欧洲各国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人物和史实以及基督教在华传教过程中发生的中西交往和中西冲突。特别重要的是,这些论文的资料大多来源于16—19世纪欧洲各种语种的文献档案,这些极为珍贵的文献档案资料的公布和介绍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学术动力,从而推动明清天主教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天主教史;传教士;海外汉学;《国际汉学》

卅载弄潮谱新章

——《国际汉学》创刊30年来的学术贡献

魏崇新

摘 要:本文概述、评论了《国际汉学》创刊30年的成就与引领时代学术新潮的业绩,并就“汉学”“中国学”性质的讨论、汉学家研究、早期传教士汉学研究、国别汉学史研究、中国典籍外译与海外传播研究诸方面进行评述,进而阐述国际汉学研究对于国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汉学》;学术新潮;中国现代学术

《国际汉学》30年来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引领与发掘

吴原元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主流意识还是把海外汉学及其研究视为“学术情报”,到今天则对其多重“世界性意义”之认识愈来愈深,这可谓我国人文科学学术观念最为重要的转变。创刊于1995年的《国际汉学》于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创设“汉学一家言”,深化对汉学及汉学研究的理解;包容多元化研究进路,致力深度呈现海外汉学多重面相;倡导学术对话与争鸣,推动建立批评的海外汉学研究。进入新时代以来,海外汉学日趋成为世界性“显学”,其研究形态亦正悄然发生变化。汉学研究要保持生命力,就须保有强烈的竞胜意识,“历史的研究与现实的考察并重”,为构建在全球场域中富有竞争力的“中国叙事”和“中国范式”提供助益。

关键词:《国际汉学》;海外汉学研究;研究取向;学术贡献

栏目

文史研究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与民国学者交游续考

——以新见莱顿大学图书馆藏高氏私人信札为中心

施 晔

摘 要: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一生钟情于中国文化,新近由其家族捐赠的高氏私人信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考证高罗佩与民国学者交游的第一手珍贵素材。相较于日记,信札更是体现高罗佩人际脉络的绝佳载体。从社会性角度看,这批信札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考证价值;从艺术性角度看,这批信札体现了审美层面的中国书法、钤印之美;从情感性角度看,这批信札较为私密,透露出一些外界不得而知的信息,更能在字里行间见出书写者的真性情。由于信札数量庞大,本文只择取高罗佩与民国学者间的通信以飨读者,以求于方寸之间呈现其社交往来、文事研求及诗书唱和。

关键词:高罗佩;私人信札;民国学者

忽必烈的象轿:马可·波罗所见元代四象木楼考

叶少飞

摘 要:《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忽必烈乘坐的四象木楼即《元史》中的象轿,当为由四头大象拖曳的巨型轮式车辆,形制与明代《入跸图》所绘相近。象轿的四象拖车形式与当时东南亚的单象骑乘方式不同,也非中国的象辂和大象卤薄传统,是忽必烈时代的创造。伯希和没有见到中国图像史料中的象拖巨辇,根据自己越南宫廷的经历,在《马可·波罗注》中以东南亚骑乘大象的方式解释了忽必烈象轿,以致将马可·波罗明确记载的四象改变为单象,象数的变化展现了忽必烈象轿和东南亚单象骑乘是两种不同的乘象方式。

关键词:忽必烈;象轿;《马可·波罗行纪》;四象木楼

高田英树有关《马可·波罗行纪》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金稀玉 沈瑜靖

摘 要:本文对高田英树有关汉学典籍《马可·波罗行纪》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并按照研究主题,将其分类为文本翻译与谱系梳理、史实还原与谜题破解、时代背景与人物立场、同期作品与相互佐证四个部分。通过梳理高田英树的研究体系和观念,总结出其在该领域中的研究贡献与不足之处,尝试为学界进一步展开日本汉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田英树;《马可·波罗行纪》;日本汉学

栏目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武王伐纣”故事在江户时代的小说翻案研究

吴锦佩

摘 要:“武王伐纣”故事是日本江户时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也是江户时代借鉴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本土创作的一个值得注目的典型代表。经统计,江户时代翻案“武王伐纣”故事的小说至少有14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按鉴演义的军谈小说;二是狐妖逃亡三国的怪谈小说;三是将经典片段素材化,翻构套拟本国故事的复合小说。分析“武王伐纣”故事在江户时代的接受和翻案情况,有助于从域外视角挖掘中国古代小说传播、接受的内在规律及时代特质。

关键词:“武王伐纣”故事;江户时代;中国古代小说传播;小说翻案

栏目

汉学家专页

名物文化史: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的研究启示

汪斌

摘 要:在学术史视野下考察《撒马尔罕的金桃》,结合文本细读与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薛爱华继承欧洲汉学语文学传统,并借鉴人类学范式,在结构、内容上均有所突破,将名物研究推至名物文化史的新境地。名物文化史将名物研究的终点由名物自身拓展至文化史,以名物考证为取径,借鉴语文学、物质文化史和人类学研究,建立起一幅立体的历史文化图景。名物文化史既重视物的文化史,又强调物必须借助名流传,因此应当兼顾二者,在立足文本的同时回到历史文化语境,赋予琐碎的考证更深远的文化关怀,实现凡解释一“名物”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关键词:薛爱华;海外汉学;名物研究;《撒马尔罕的金桃》

西班牙多明我会士迪亚兹及其著作述略

张续龙 徐朝东

摘 要:迪亚兹沿着“西班牙—墨西哥—菲律宾(马尼拉)—中国(台湾、福建)”航线到达中国,并与黎玉范、利安当等传教士一起反对沙勿略的“文化适应”策略,拉开了“礼仪之争”的序幕。迪亚兹编纂的字典与语法书被后世的众多汉学家所借鉴,产生众多抄本。本文通过发掘中西方文献,勾勒出迪亚兹的生平轨迹,并补充新发现的《汉西字典》抄本,叙述其著作《汉西字典》《天主圣教入门问答》《漳州话文法》的文本信息,以期增进对这位天主教士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迪亚兹;《汉西字典》;手稿;汉学

栏目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非洲中文教育发展现状、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陈 宏 刘慧佳

摘 要:本文基于翔实数据对2022年底前非洲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整体梳理,主要包括非洲中文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提出非洲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包括顶层设计理念不成熟、中文教育师资严重匮乏、本土教学资源开发不足、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孔子学院(课堂)数量有限等。解决策略主要为中非合力营造中文教育发展新格局,推动非洲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借助驻地企业改善中文办学条件等。

关键词:非洲中文教育;发展现状;现实问题;应对策略

栏目

学人与书评

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

——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采访人:刘 燕

受访人:[美]包华石(Martin Powers)

访谈按语:包华石(Martin Powers)是美国汉学家、艺术史家,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艺术史系荣休教授,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关注中国世情中艺术的地位和艺术表达。笔者于2018—2019年在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有幸结识包华石教授,并与之对谈;2024年5月我们又有机会在北京重逢,再次切磋。本访谈涉及包华石教授走向汉学,尤其是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路径、成果、研究特色,如强调艺术中的政治表达,关注艺术在人际关系或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艺术与社会公义、现代主义理论中的中国风、视觉现代性、西方诡辩术与欧洲中心论、对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反思等议题。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汉学界在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历史脉络、新范式与观点,积极推动中西艺术的相互阐释与跨文化对话,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领域的地位。本访谈录参考包华石《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China and England: The Preindustrial Struggle for Justice in Word and Image)和《包华石中国艺术史集:图像与社会》等相关论著,特此致谢。

评尹汉超编《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

向辉

所有希望瞰观40年汉译中国学的发展及其焦点、热点和盲点的人或许都会对尹汉超《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感兴趣。事实上,《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的出版得到了中国学研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赞誉。张西平先生为此书撰写序文,以“老北图人”的身份祝贺此书出版,认为“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来编制这样的目录,可谓权威、可信、有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现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对此书的出版予以资助,并专门召开新书推介会。在会上,研究中国学的诸位专家学者对该书广收博览、分类细致、索引明确、主题鲜明、专业突出的诸多学术特点,对这部书所揭示的40年间中国研究的成果之丰硕,做出了精准的学术定位,并给予了极高的学术评价。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既是一部海外中国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案头工具书,也是一部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两大学术机构倾力合作的研究成果,更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彰显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著述。

作为一部新时代的图书馆馆员所编的书目,从图书馆学和目录学的眼光来看,该书具有以下六点特色:(1)海外中国研究的专题文献整体呈现;(2)鲜明的图书目录的学术特质;(3)专题性图书目录编纂的指导意义;(4)专题图书资料室的导引价值;(5)图书馆的学术传承;(6)中文书籍世界新景观的意义。对于新时代专题书目的编纂和指导专题性图书资料室建设而言,尚待业界的实践检验,故本文将对此以外的四项价值予以论述。

栏目

学术动态

“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的思想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晓丹 严木远

2024年11月8—1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湖南省海外中国学研究基地、岳麓书院海外学术交流中心、湖南省书院研究与传播基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岳麓书院哲学系、历史系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承办的“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的思想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来自国内外15所高校的39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研讨会由两场主旨报告和两场平行论坛组成。

主旨发言单元八位学者分别从“西学东渐”过程中中西知识的传播史、影响史及接受史来探讨这一“伟大的相遇”。

会议两个平行分论坛围绕着“西学东渐思潮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西学东渐与日本思想文化发展” “传教士纂述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清代文献与中外文明对话” 四个主题展开,与会学者分享了相关的学术成果。

栏目

编后记

开创世界之中国研究的新天地

张西平

1995年至2025年,《国际汉学》创刊30年了。实际上这份刊物从1992年就开始筹备了。我有幸在自己中年时期,投入任先生门下,成为他的“私塾”弟子。我在先生的带领下开启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并由此进入西方汉学史的研究领域。任先生晚年学术生涯中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主编《国际汉学》。这份学术辑刊于1995年在国家图书馆创刊,第一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当时国内第一份专门研究海外汉学的学术辑刊。在《国际汉学》的开卷语中任先生写道:“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她悠久的文化传统对世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东学西传已有长达上千年的历史。汉学(Sinology,又称中国学)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学术事业,中国文化属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