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出版 >> 国际汉学 >> 正文

《国际汉学》2025年第02期(总47)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5-14 [来源]: [浏览次数]:

目 录

(总第 47 期,2025 年第 2 期)

《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专栏

从自在到自觉——纪念《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

/ 任大援

从中国文学研究角度谈而立之年的《国际汉学》

/ 何 楚 程章灿

《国际汉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 陈琳琳

专 论

西方有关中国古代朝贡体系学说的再省思

/ 孙卫国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从俄罗斯版《中国通史》看史学类汉学著作的翻译问题

/ 王 晔

《武经七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

/ 王 超 [韩]梁承武

法国汉学家冯秉正《中国通史》(上古史部分)中的古史翻译研究

/ 李 婷

17—19 世纪西人“诗六义”译介探析

/ 贾海燕

中国文化域外影响

李白诗歌在西方诗坛的回音

——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德、英美诗坛为中心

/ 张小燕 谭 渊

德语表现主义小说中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故事

/ 陈多智

域外汉学研究

21 世纪秘鲁的中国移民问题研究

/ 苑雨舒

晚清来华西人关于《历代神仙通鉴》的争论及其汉学方法论启发

/ 梁 栋

近三十年来美国佛教禅宗研究概况

/ 王丽娜

文史研究

日本江户时期明清尺牍书籍的传入与接受

/ 蔡燕梅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从汉字的诗性到“字本位”教学法——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教授访谈录

/ 罗恬颖 钱 丹 [法]白乐桑

学人与书评

中国古典书画美学的法兰西变奏

——访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汉学家幽兰

/ 陈思宇 [法]幽 兰

美国早期历史中的中华文明印记

——评王小良《中国与美国的建国:传统中华文明的影响》

/ 朱伟芳

编后记

汉学研究的魅力

/ 任大援

英文目录与摘要

《国际汉学》2025年第2期(总第47期)摘要

1《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专栏

从自在到自觉——纪念《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

□ 任大援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国际汉学》走过的三十年历程,对20 世纪以来的汉学和汉学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反思,提出以下四点看法: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汉学研究是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学术生长点,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学术发展的助推器;第二,海外汉学从19 世纪到20 世纪的发展,在开拓领域、方法上和转型上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史学和相关学科的他山之石;第三,从《国际汉学》三十年出版的研究成果看,不论是中外文献翻译还是汉学研究过程,中外学者通过合作互动而促进学科发展,是一条被历史证明的有效经验;第四,在中外学术合作中发展正确的学术批评,并逐步进入学术交融,可能是汉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国际汉学》;汉学研究;近代史学;学术合作与互动;汉学融合

从中国文学研究角度谈而立之年的《国际汉学》

□ 何 楚 程章灿

摘 要:自1995 年创刊以来,《国际汉学》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从古典到现当代的诗歌、戏曲、小说等多个领域。研究方法亦多样,将文学置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广阔背景中考察,注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视角,尤其聚焦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翻译与接受。研究重点经历了从哲学与思想文化向文学研究的转型,小说研究尤其受到关注。总体而言,《国际汉学》以多元开放的学术视角,搭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平台,彰显了文化互鉴与学术对话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文学;《国际汉学》;学术对话

《国际汉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 陈琳琳

摘 要:《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年以来,为国内外学者对话和学术交流搭建起愈加稳固的平台,在中华文化外播、阐释中国学者在国际汉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性地位上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在汉学研究领域,日本始终高度关注中国的相关研究,《国际汉学》作为国内高水平的汉学研究期刊,被日本的图书馆、研究机构和个人研究者广泛收藏,也是日本一些汉学家经常刊载研究成果的平台。尤其以2014 年为分水岭,日本学者与《国际汉学》的关联愈加密切、主动且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国际汉学》海纳百川的办刊宗旨和愈加彰显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国际汉学》;日本;传播与影响;主体性

2专 论

西方有关中国古代朝贡体系学说的再省思

□ 孙卫国

摘 要: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学者费正清以“同心圆理论”为核心,建构了古代“中国世界秩序”论。20 世纪80 年代,巴菲尔德认为历史上中原王朝与中亚游牧部族是彼此依存的“两极”关系。21 世纪王贞平用“多极的亚洲”说质疑唐朝中心论;康灿雄则提出朝贡体系不仅存在于中原王朝与游牧部族及藩属国之中,更是古代东亚各国交往的基本准则,广泛存在于古代东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与思想之中。每种学说对于朝贡体系都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解说,形成虚、实两种认知。只有综合考察,坚守中国立场,既看到各说长处,又批评其缺点,才能清晰地认知古代朝贡体系的多重面相,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历史。

关键词:费正清;巴菲尔德;王贞平;康灿雄;朝贡体系学说

3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从俄罗斯版《中国通史》看史学类汉学著作的翻译问题

□ 王 晔

摘 要:汉学翻译是开展海外汉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十卷本俄文版《中国通史》是当前俄罗斯出版的历史跨度最长、内容最翔实的介绍中国历史的汉学著作,其译介对推动新时代俄罗斯汉学研究以及丰富我国史学研究的资料和视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俄版《中国通史》汉译实践为基础,以学术性、历史真实性和可接受性原则为指导,从文本特征、原则标准、策略规范等方面探讨史学类汉学著作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俄文版《中国通史》;汉学著作翻译;学术性;历史真实性;可接受性

《武经七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

□王 超 [韩]梁承武

摘 要:《武经七书》是宋代以后中国修习兵学、参加武举者的必读书目,这也适用于受宋制影响设立武学与武科的朝鲜半岛。《武经七书》最晚于高丽末期传入,并出现在朝鲜太祖的《即位教书》中,广泛应用于朝鲜时代的武科考试、武学教育和武官取材中。在国家政策和实用需求的影响下,朝鲜时代曾编纂、校正并大量刊印《武经七书》。从历史记录和现存版本来看,朝鲜半岛最流行的版本是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其他几种中国注本和无注白文本也通过中朝刊本、朝鲜活字本和抄本的形式流传。《武经七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不仅大大提升了广大武人的军事理论素养,也让广大文人熟悉这七本重要的兵书,对朝鲜半岛的制度建设和兵学发展影响巨大。

关键词:《武经七书》;朝鲜半岛;武学与武科

法国汉学家冯秉正《中国通史》(上古史部分)中的古史翻译研究

□ 李 婷

摘 要:本文以冯秉正法文版《中国通史》第一卷本的上古史部分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所呈现的法语文本进行中文史料来源考证、翻译情况溯源和辨析、翻译策略分析和断定,并尝试分析这种翻译策略与19 世纪欧洲的中国上古史史料真实性讨论所具有的一定因果关系。这一研究涉及的史料众多,体现了翻译溯源的繁复性和翻译策略的隐晦性,而这种复杂性和隐晦性蕴含着中国上古史书写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冯秉正;中国上古史;《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陈桱;金履祥

17—19 世纪西人“诗六义”译介探析

□ 贾海燕

摘 要:“诗六义”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术语。17— 19 世纪,伴随着西方汉学著述的中国知识传播以及《诗大序》《诗经》的译介,“六义”概念得以西传欧洲。西人对“诗六义”的认识由中国知识译介向专门诗学术语演进,其中风、雅、颂、赋、比、兴概念经由翻译直接与西方诗学术语对接,形成了中西诗学的对话,但因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差异,“六义”概念与hymn、allegoria 等西方诗学术语对接的同时也难免错位。17— 19 世纪“诗六义”的西译是中国诗学概念与《诗经》阐释观点西传的先声,也为当代中西诗学术语比较阐释提供参照。

关键词:“诗六义”;中国知识;诗学术语;中西诗学对话

4中国文化域外影响

李白诗歌在西方诗坛的回音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德、英美诗坛为中心

□ 张小燕 谭 渊

摘 要: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无论是在英语、法语还是德语世界,许多知名诗人都参与了对李白诗歌的改写和演绎。这场发生于欧美诗坛的“李白热”分为两条路线:一条起源于法国,并在德国达到高潮;另一条由美国诗人庞德开辟,形成了英语世界新诗运动中的中国热。欧美诗人在改写李白诗歌时,在“拆字”“意象并置”等手法上呈现出了相似特性,但侧重点又存在差异。法国诗人崇尚李白诗歌中的异域浪漫风情,德国诗人在世纪之交精神危机背景下侧重从李白诗歌中汲取东方智慧,英美诗人则借助李白诗歌反对传统诗歌的浮华文风,从中获取了现代主义诗歌革新的艺术灵感。归根结底,李白诗歌中除独特的民族性外还蕴含着丰富的“世界性因素”,这些世界性因素促使千年后的西方现代诗人产生共鸣和向往,并推动了东西方的诗学交流和文学互鉴。

关键词:李白;庞德;唐诗外播;欧美诗坛

德语表现主义小说中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故事

□ 陈多智

摘 要:目前,诸如“卡夫卡与中国”“布莱希特与中国”“黑塞与中国”等个案研究已是20 世纪中德文学关系领域的“显学”。但鲜为人知的是,德语区在1904— 1931 年曾涌现出四十二篇涉及中国题材的表现主义小说,这一富有研究价值的群体创作现象却罕有人问津。本论文在爬梳散逸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将这批小说分为三个类型,并以此为切入点,力图展现德语表现主义中国题材小说全貌,进而揭示这批表现主义者选取中国素材的动因。

关键词:德语表现主义小说;中国题材;中国故事

5域外汉学研究

21 世纪秘鲁的中国移民问题研究

□ 苑雨舒

摘 要:1849 年,秘鲁的中国移民大潮拉开序幕,对于中国移民的研究也在两年后应运而生。经历19 世纪、20 世纪的积累,到了21 世纪,秘鲁学界对中国移民的研究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出现大幅提升,并展现出全新的特点,成为发展两国文化外交的新手段。本文基于文献法全面介绍21 世纪秘鲁学界对中国移民问题的研究,在梳理研究者及其产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21 世纪秘鲁中国移民研究在内容主题、成果形式和参与人员三个方面呈现出的新态势,并探讨该研究对新时期两国乃至与拉丁美洲整个区域文化外交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秘鲁;中国学;中国移民;文化外交

晚清来华西人关于《历代神仙通鉴》的争论及其汉学方法论启发

□ 梁 栋

摘 要:《历代神仙通鉴》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仙传小说。该书因收录耶稣传而引起晚清来华西人的浓厚兴趣和持续关注。麦尔文、欧德理等人围绕《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中国古史真伪问题发表了种种共识、歧见和争论,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19 世纪下半叶欧洲汉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两种研究方法,揭示了此时欧洲学术脉络中流行的东方学传统和语文学准则对于汉学研究的重要影响,从方法论视角上呈现了19 世纪下半叶欧洲汉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关键词:《历代神仙通鉴》;业余汉学;麦尔文;欧德理

近三十年来美国佛教禅宗研究概况

□ 王丽娜

摘 要:近三十年来美国禅宗研究循着思想、义理和历史的研究视角,试图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突破。其中,禅宗公案、重要文本和历史人物传说所产生的文学影响,深入作家作品内容、结构及创作思想中。美国禅宗研究展现出值得关注的新动向。禅宗与女性主义相结合拓展了新的禅修方式和禅修思想,如“家庭禅修”“个人佛”。其相关议题多样而开阔,将美国禅修中的女性整体样貌和具体个案相结合,创造了“第二人称”等新的研究方法,并揭示了女性在禅修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禅宗也不断与心理学、艺术、生态学等领域交融汇通,亦大大开拓与丰富了其研究视野和具体内容。

关键词:禅宗;美国佛教;公案;家庭禅修;禅宗心理学

6文史研究

日本江户时期明清尺牍书籍的传入与接受

□ 蔡燕梅

摘 要:明清尺牍书籍在不同时期以多种途径传入日本,馆藏十分丰富,其中不少为中国本土已失传或较为稀见,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在书籍成为大宗输日商品的江户时期,明清尺牍书籍东传日本,使日本社会一度出现汉文尺牍阅读、传抄、讲习、翻刻、重编与注释的文化宗尚。各类舶载书目所著录明清尺牍文献超过五十种,此外现存和刻翻刻本十余种,日人还编有明代复古派作家尺牍集及注释书等二十多种。在江户时期,萱园学派古文辞思想主导文坛,与出版行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涌现出与中国本形貌迥异的一批和刻本汉文尺牍,形成独具社会文化意涵的现象。

关键词:明清尺牍;舶载书目;古文辞;萱园派

7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从汉字的诗性到“字本位”教学法

——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教授访谈录

□ 采访人:罗恬颖 钱 丹

□ 受访人:[法]白乐桑(Joël Bellassen)

访谈按语:白乐桑(Joël Bellassen)教授是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国首任国民教育汉语总督学、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主席和法国汉语教学协会名誉主席。他从事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法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将近五十年。他的研究和发表的专著及论文涉及中国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法国及中国的语言政策和汉语教育史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他创作有《汉语语言文字启蒙》(1989)、《滚雪球学汉语》(2009)、《跨文化汉语教育学》(2017)和《法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21)等四十余部专著,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百余篇文章。

2023 年11 月22 日,经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弛教授的协调和安排,笔者有幸在外国语学院腾龙楼法语系办公室对白乐桑教授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专访。本次访谈以“汉字”为出发点。首先,了解了汉字对白乐桑教授汉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体现出其“远距”型的个人特征。其次,白乐桑教授以书法艺术为例,阐明了汉字的“诗性功能”。最后,访谈重点是白乐桑教授从汉语教育史角度出发,探讨了“字本位”教学法及其代表性教材《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一方面,对其“字本位”(“二元论”)中文教学法进行了细致分析;另一方面,他阐释了其编写的教材在汉字学习、插图设计、文化注释方面的巧思,为国际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重要参考。

8学人与书评

中国古典书画美学的法兰西变奏

——访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汉学家幽兰

□ 采访人:陈思宇

□ 受访人:[法] 幽兰(Yolaine Escande)

访谈按语:幽兰,1962 年出生,1980 年入读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INALCO),1983 年获巴黎楠泰尔大学(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哲学美学学士学位,1991 年获巴黎第七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1994 年起任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及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艺术与语言研究中心(CRAL)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执行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学、图像艺术、艺术理论。著有《传统中国艺术》(L’Art de la Chine traditionnelle,2001),《中国艺术经验:气韵》(L’Art en Chine: La résonance intérieure,2001),《内在共鸣:关于中西艺术家艺术经验及精神体验的对话》(Résonance intérieure: Dialogue sur l’expérience artistique et l’expérience spirituelle en Chine et en Occident,2003),《中国山水文化》(Montagnes et eaux: La culture du shanshui,2005),《智慧之园:中国和日本》(Jardins de sagesse en Chine et au Japon,2013)等近十部中国艺术研究专著。翻译出版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1994),汉至隋、唐至五代两卷本的《中国书画理论》(2003;2010),清代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2019)等译著。

继2022 年9 月与幽兰教授围绕中国书画理论的价值与功用、海外中国书画理论翻译及研究的难点与局限、译本的翻译及出版模式、中国古典书画的教学与传播等系列问题进行线上访谈后,笔者于2023 年9 月法国访学期间进一步同幽兰教授展开探讨,幽兰教授结合其翻译及研究实践提出见解,为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增进文明互通互鉴提供思考与启示。

美国早期历史中的中华文明印记

——评王小良《中国与美国的建国:传统中华文明的影响》

□ 朱伟芳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除了离不开汉学家的辛勤耕耘,美籍华人学者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王小良是美籍华人学者的代表之一。他于1956 年出生于中国吉林省,早在1980 年代末前往华盛顿大学访问,后于1993 年至2000 年间取得亚利桑那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 年,王小良在求学期间偶然看到了关于华盛顿种植中国花卉的历史记载,便开始对早期美国历史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生发研究兴趣。自此,王小良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他的学术专著《中国与美国的建国:传统中华文明的影响》(China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以下简称《中国与美国的建国》)于2021 年问世,凝结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是海外“中学西传”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

9编后记

汉学研究的魅力

任大援

为纪念《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本刊陆续收到不少同仁撰写的文章,不仅是对本刊的鞭策与鼓励,也成为从不同角度对汉学研究的总结篇章。加深了我们对汉学和汉学研究学术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