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2025年第5期(总第50期)目录与摘要

《国际汉学》2025年第5期目录
专 论
论横植与纵承/ 汪荣祖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史记》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史述论/ 唐 洁 梁佳琪
论倪豪士《史记》译本的副文本价值/ 黎智林
汉学家专页
英国汉学家卜士礼玉文化典籍译介研究/ 冯慧怡 许明武
从经学走向文学——理雅各中国诗歌翻译的尝试/ 潘 琳
杰克逊的纳西东巴文献研究/ 李晓亮 望斯琦
中外文化交流
7—15世纪阿拉伯古地图的发展及其中的中国记载/ 郭 筠 吴佳燕
新耶稣会在华的地图编绘活动/ 张怡雯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中文教育史/ 黎 敏
拉脱维亚汉学家彼得·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实用性特征及其影响/ 王琼子 尚劝余
文献研究论
方济会传教士康和子的拉丁文手稿《孔子的生平》/ 李 慧
威廉·硕特首部德语《论语》译本第一部的缘起与争议/ 江雪奇
明末泾阳王徵与绛州韩霖交往考 ——基于新发现的两封书信/ 丁锐中
学人与书评
马耳他语版《论语》翻译谈——访马耳他大学翻译系余思齐教授/ 姚 斌 靳雅彤 [马耳他]余思齐
评朱振武著“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 王春荣
评方秀洁《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黄一玫
编后记
汉学的传统与学风/ 任大援
英文目录与摘要
《国际汉学》2025年第5期摘要
专 论
横植与纵承
汪荣祖
摘 要:物质可能横植,可以从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地区,例如现代物理学发源于西欧,可以横植到任何有理性思考的地方而发扬光大,因含科技在内的物质之学,具有相当的客观性,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但是属于心灵层次的精神文化,如文史哲与艺术等,有其源远流长的传统,风情不同,情怀各异,是多元的,且有相当的主体性,不能不有所纵承。吾国百年来横植有成,而纵承多失,诚不宜只顾横植,而轻忽纵承,庶免丧失立国应有的主体性与话语权。
关键词:横植;纵承;物质与精神文化;主体性;文化多元论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史记》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史述论
唐 洁 梁佳琪
摘 要:自19世纪奥地利汉学家菲茨迈耶首次将《史记》翻译成德语以来,这部经典巨著在德语世界的翻译和研究已经持续了两个世纪。历经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的译介起步期,再到翻译与研究全面开花的繁荣期,《史记》在德语世界的传播逐步呈现出多向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本文意在爬梳《史记》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历程,探究各个时期的传播路径与研究特点,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海外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史记》;德语国家汉学;译介史;奥古斯特·菲茨迈耶
论倪豪士《史记》译本的副文本价值
黎智林
摘 要:凭借准确忠实的译文与丰富翔实的注解,倪豪士《史记》英译本目前已成为西方《史记》研究者与爱好者的案头之作。较之于其他译本,倪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序跋、注释以及附录等副文本。这些副文本既折射出倪豪士本人的学术志趣,又反映出其翻译追求与译本考量。注释中对底本选择的说明、对古汉字的释读以及对相关研究的批注等无不透露出汉学家本人的研究志向和翻译思想。深入挖掘外译典籍中的副文本价值,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经典走出去的跨文化动态过程。
关键词:《史记》英译;副文本分析;倪豪士;跨文化调和;汉学方法
汉学家专页
英国汉学家卜士礼玉文化典籍译介研究
冯慧怡 许明武
摘 要:英国汉学家卜士礼毕生致力中国艺术研究,研习中国玉器与玉文化十余载。本研究从传播素材建构、译本内涵阐释、文化多元推介三维度考察卜士礼的玉文化译介活动,再现译者如何沟通本土学者、命题编纂图文共叙的玉器论著,借助体例调节、概念详解、注疏阐微、图像辅助建构研究性译本,通过多元出版渠道、素材模态、应用路径推广译作,揭示玉文化西传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以期为中国玉文化及艺术文化翻译与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卜士礼;汉学家;玉文化;典籍译介
从经学走向文学 ——理雅各中国诗歌翻译的尝试
潘 琳
摘 要:作为19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理雅各的诗歌翻译却一直受到不少批评。通过对两个《诗经》全译本、《离骚》、牛津诗歌翻译手稿等相关文本和档案文献的历史性研究,并对其不同时期的译作进行比较性解读,可以发现理雅各在诗歌翻译上的“文学转向”,即从早期对诗的训诂、义理的关注,到后来对于翻译韵文诗歌的多样化尝试。牛津手稿中的诗歌翻译也展现了理雅各在晚年时对中国诗歌文学的兴趣以及对如何更好地传达中国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美感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理雅各;诗歌翻译;英国汉学
杰克逊的纳西东巴文献研究
李晓亮 望斯琦
摘 要:西方纳西学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历经百余年发展。英国人类学家杰克逊作为20世纪后30年的代表人物,其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系统梳理了东巴经在西方的收藏与传播;其二,借鉴西方文献学方法深化了对东巴经分析;其三,倡导建立纳西学国际组织并推动人才培养。然而,其研究亦存在局限性,具体包括对东巴经的全球分布情况缺乏充分调查、因田野工作欠缺导致推论有待验证以及部分观点带有主观倾向性。
关键词:西方纳西学;纳西学史;东巴经
中外文化交流
7—15世纪阿拉伯古地图的发展及其中的中国记载
郭 筠 吴佳燕
摘 要:古地图不仅是古代地理状况的反映,也是政治权力和地理观念的表达。7—15世纪阿拉伯地理典籍和古地图提供了丰富的有关中国的记载,对中国的历史书写和知识关注从未中断。商业需求、政治支持和科技进步是该时期阿拉伯古地图对中国记载的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呈现在阿拉伯帝国地图中的中国,也从模糊笼统的神话浪漫形象,逐步转变为相对准确的现实形象。阿拉伯古地图不仅描绘了7—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中阿海上航路,而且为中阿海上贸易和文明互鉴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证据。
关键词:7—15世纪;阿拉伯古地图;中国
新耶稣会在华的地图编绘活动
张怡雯
摘 要: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在华新耶稣会将地图编绘事业纳入江南科学计划的框架中,绘制了一系列数量可观、类型多样的地图作品。土山湾印书馆为新耶稣会的地图出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使早期的手绘草图得以汇总、付印。经过试印、编绘、实测等技术探索阶段,新耶稣会制图的水准逐渐成熟。新耶稣会制图的显著特点是,其地理知识的来源以及绘图方法上有意承续明清间耶稣会士的余脉,然而中国传统制图元素与手法亦见于图端。由此可见西法与中法在新耶稣会制图活动中的融合。作为新耶稣会汉学工作的补充与延伸,编绘地图的活动也呈现了作者获取地域性知识的向度与深度。
关键词:新耶稣会;汉学;地图;地域性知识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中文教育史
黎 敏
摘 要:匈牙利中文教学已历经百年发展史,本文将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在匈牙利的发展动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在与中国的关系构成的推力作用下,其中文教学在规模、师资、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取得的发展,并得出中匈关系、汉学传统、富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以及著名高等学府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匈牙利;中文教学;汉学;中匈关系
拉脱维亚汉学家彼得·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实用性特征及其影响
王琼子 尚劝余
摘 要:拉脱维亚汉学家彼得·施密特在总结欧洲汉学家语法规则研究的基础上,主张从实用语法的角度重新编写教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该书所呈现的实用性特征可从其编写理念、语料的选择和所适用的群体中得以窥见。实用性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俄罗斯汉学传统对实用性原则的长期倡导;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施密特本人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以及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此外,德国汉学家阿恩德教材的实用性特征也对其产生了显著影响。
关键词:拉脱维亚汉学;彼得·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实用性特征
文献研究
论方济会传教士康和子的拉丁文手稿《孔子的生平》
李 慧
摘 要:意大利方济会士康和子撰写的拉丁文手稿《孔子的生平》是19世纪之前最详细的西文孔子传之一。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该作品的写作背景、手稿情况、文献来源、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圣”字和拉丁文“sanctus”的词源学分析,探讨康和子如何构建和传递其孔子观,从而向读者传达其对于“礼仪之争”的态度。该手稿的第一部分为孔子生平的叙述,参考了《孔圣家语图》,第二部分论证中国人把孔子当作宗教意义上的“至圣者”(sanctissimus)来崇拜。康和子将该作品直接呈送给教廷决策者,或成为影响教廷禁止中国礼仪决策的推手。
关键词:康和子;方济会士;《孔子的生平》;《汉籍述要》;圣人
威廉·硕特首部德语《论语》译本第一部的缘起与争议
江雪奇
摘 要:威廉·硕特是德国汉学的先行者之一,青年时即已宣称首次直接从原文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译为德语。实际上,硕特《论语》译本第一部的译文较多依赖英国传教士马士曼的英译本。当时欧洲的汉学权威柯恒儒撰文抨击了硕特译文,并声称其纯属抄袭马士曼,引发了硕特的激烈回应。本文基于原始档案,试图厘清这桩学术公案的细节,指出这一系列看似充满偶然性和戏剧性的事件实有其深层原因,也即德国早期汉学发展的滞后性。
关键词:德译《论语》;威廉·硕特;马士曼;柯恒儒;德国汉学
明末泾阳王徵与绛州韩霖交往考——基于新发现的两封书信
丁锐中
摘 要:奉教儒者之间的交往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天主教史等研究领域之重要内容。新发现于《守圉全书》中的《与王葵心签宪书》和《王签宪·徵·来简》是绛州韩霖和泾阳王徵之间交游的重要材料。韩霖和王徵同为北方地区黄河沿岸的奉教儒者,因科举、西学和西教而成为忘年交和挚友。笔者校对了两份书信并撰此文以飨学界。文中考证了韩王初次晤面时间、两封书信的写作时间、《守圉全书》编辑进展情况、王徵提及书目等内容。韩霖将二人书信等内容收录《守圉全书·赠策篇》并以之为后序,意在表达销兵止戈的思想理念。王徵也在书信中阐述并引申了“止戈为武”“止戈兴仁”的传统思想。基于天主教之信仰,韩王二人将“止戈”的根本解决之路指向了“天上主”。
关键词:王徵;韩霖;《守圉全书》;书信止戈
学人与书评
马耳他语版《论语》翻译谈——访马耳他大学翻译系余思齐教授
采访人:姚 斌 靳雅彤
受访人:[马耳他]余思齐(Sergio Portelli)
访谈按语:2022年,马耳他语版《论语》在马耳他出版,这是儒家经典首次译为马耳他语,同时也是第二部译为马耳他语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马耳他语版《论语》的翻译与出版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领域又一崭新成就,也使《论语》这部重要文化经典的译出语言又增添一种。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马耳他语版《论语》的翻译和出版情况,笔者于2023年8月对该书的马耳他语审校专家、马耳他大学翻译系余思齐(Sergio Portelli)教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余思齐教授既介绍了在《论语》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方法,同时也对马耳他的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中国和马耳他两国文化交流的前景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评朱振武著“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
王春荣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11月24日举行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贺信中,呼吁各国专家学者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随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外译被寄予厚望,而“汉学家是中国文学外译并得以传播的桥梁”a。在向世界译介、传播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学文化的百年进程中,西方汉学家发挥着特殊作用,影响至深且巨。在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特征的中国文明观的关照下,朱振武教授的“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包含《中学西渐——汉学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英语传播》(以下简称《中学西渐》)、《他山之石——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以下简称《他山之石》)、《归异平衡——英语世界汉学家的中国故事书写》(以下简称《归异平衡》)应时而生。这三卷既聚焦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五十余位著名西方汉学家的成长背景、汉学生涯、求学历程、英译历程、移译理念等微观叙事和书写,也探究中国文学英译策略与理念、传播效果与接受、价值认同与市场影响等宏观问题,为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外文明互鉴和世界文明多样性提供文本依据和策略启示。
评方秀洁《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黄一玫
才子在厚重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中无处不在,而才媛在正史中却踪迹难觅,这种现象直至明清方迎来改变。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商业出版的兴起,儒家传统教化下久居闺阁的女性,开始有意识地创作、评选与出版诗文集。随着性别研究的热潮席卷学界,女性不再是主流(男性)研究中的零碎旁枝。伊维德(Wilt L. Idema)、管佩达(Beata Grant)、魏爱莲(Ellen Widmer)、合山究(Goyama Kiwamu)、艾朗诺(Ronald Egan)、李惠仪(Wai-yee Li)等学者对中国古代闺秀皆有精妙的论述,方秀洁(Grace S. Fong)的著作《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Herself an Author: Gender, Agency, and Writ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亦是一部代表作。尽管女性研究的成果纷呈,但大多集中在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因而侧重讨论明清闺秀的能动性与主体性的方氏之书虽已问世15年,但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巨大影响力。中译本《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以下简称《卿本著者》)已于2024年初付梓。本文从文本中的作者、文本中的编者和文本外的著者、译者与出版者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编后记
汉学的传统与学风
任大援
本期专论栏目发表了汪荣祖先生的《论横植与纵承》,讨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规律性、主体性与话语权,这是时下在讨论全球化问题过程中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拉开全球化帷幕的中西文化交流,肇始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于今已经有500年,汉学(中国学)于是焉发生。中国学术史上所谓的“中西交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这500年的记录。历史的过程发生在前,历史的记录与研究随之于后,至20世纪中叶,汉学研究形成一个学科,我们对汉学也就有认识上的积累与长进。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设立了新的“交叉学科门类”(也称“跨学科门类”),这是我国教育学科结构体系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性创新举措;2024年,一些高校在交叉学科门类的二级方向设立“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成为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本刊作为汉学(中国学)的基础交流平台,关注汉学(中国学)的历史经验与此项研究的学科建设,与有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