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汉学》期刊可在淘宝网“外研社旗舰店”上购买,也可在知网上查阅本刊完整版内容
1
专 论
迈向新时代的世界汉学 / 薛维华(1,7—16)
“帝国”概念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适用性”. / 王子今(2, 7—16)
五四运动以前的荷马 / 李奭学 李以青(3,7—21)
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大帝事迹在东方的流传 /刘迎胜(4,7—15)
英国利兹大学布劳瑟顿图书馆清代广州贸易新史料的发现——乾隆四十二年《各国夷船入口货总簿》档案校注 /汤开建 田映霞(5,7—29)
再说汉学、虏学与中国学 / 沈卫荣(6,7—21)
2
“一带一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高昌回鹘汗国的东方教会叙利亚文《圣经》文库 / 牛汝极( 2, 17 —38)
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与波利尼西亚、阿留申群岛等地的交流探析 / 李 浩 王艳杰(2,39—47 )
再谈 1511 年之前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可能性 / 李昕升 金国平(2,48—55)
3
特约栏目: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与流变
中国孝行故事在18 世纪欧洲的传播 / 谭 渊 宣 瑾(1,31—37)
德国巴陵会传教手册的中国书写与话语范式 / 陈 悦 张 帆(1,38—45)
卫礼贤《中国民间童话》的百年传播与影响 / 牛金格(1,46—54)
“白蛇传”德语译介史述 / 段亚男(1,55—62)
4
特约栏目:汉学家口述史
尼泊尔汉学的传统与演进 / 樊子琪 徐宝锋(3,38—45)
西班牙汉学家雷林科的中国古籍翻译与汉学研究 / 周思蕊(3,46—57)
沟通中印两大文明的当代使者:谭中 / 徐冬皓(3,58—63)
5
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最早法语全译本《论语导读》研究 / 吕 颖 孙 梦(1,17—30)
6
西学东渐:亚里士多德在中国
“名理”格义: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早期汉译探源 / 张逸婧(2,98—104)
论近代杨荫杭译西方形式逻辑四类直言命题——与汉学家顾有信讨论 / 钱 爽(2,105—112)
7
罗明坚研究专栏
罗明坚早期运用中文文献中的汉语习得研究 / 杨少芳(6,22—29)
罗明坚拉丁文献《仁义礼知信》探析 / 李 青(6,30—37)
罗明坚和一首有关他的佚名拉丁文史诗 /谢明光 [意]马西米利亚诺·卡洛尼(6,38—46)
8
西方道教研究
英国汉学家庄士敦道教思想述论 / 李 博(2,56—64)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道教研究 / 田 语(2,65—73)
9
中国典籍在海外
近四十年来《庄子》研究英语论文集述评 / 姜 莉(2,113—120)
10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说苑》《新序》德译节选本初探 / 柯 卉(3,64—69)
朝鲜王朝时期文人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探析 / 王红霞 余小活(3,70—78)
毕尔《宋云惠生行纪》英译重译与中国形象的表意实践 / 王烟朦(4,30—35、60)
朱熹《家礼》与日本江户晚期的社会改革——以德川齐昭的《丧祭式》为中心 / 谭甜甜(4,36—42、141)
18—19 世纪中西方关于汉文典籍满译规范的歧见 / 邓 科 夏登山(4,43—49)
欧洲早期汉籍书目中《西游记》的叙录及其意义 / 葛文峰(5,30—40)
法国东方学视野下的帕维《西游记》译介研究 / 邬晗来(5,41—48)
《北溪字义》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理解与演变 /肖 月(5,49—58)
满汉合璧《清文启蒙》域外流布考 / 王晓艳 王继红(6,47—59)
俄罗斯汉学视野中的唐代女性诗歌 / 敬如歌 [俄]马萨利莫娃(6,60—68)
俄罗斯汉学家巴斯曼诺夫译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研究 / 叶芳芳(6,69—77)
11
中外文化交流
从清朝乾隆时期抄产清单看西方毛织品在华传播与使用 / 李 坤(3,79—93)
17—18 世纪中国赤壁赋瓷图像的欧洲传播与变异 / 王文欣(3,94—103)
18—20 世纪中国文化在塞尔维亚的传播 / [ 塞尔维亚]金晓蕾 [塞尔维亚]拉多萨夫·普西奇(4,50—60)
近代英美来华人士中国研究著作出版概况(1894—1901) /宋 博(4,61—77)
朝鲜王朝时期燕行使与清朝篆刻交流探究 / 包子捷(5,70—82)
从《东方造园论》和英国早期使团的中国园林书写看中国形象的变迁 / 裴 云(5,83—92)
制造乾隆:近代西方绘制乾隆帝画像考 / 高子倩(6,78—85)
季理斐与广学会本色化转型研究(1919—1929) / 宋艳华 谭树林(6,86—94)
12
文史研究
从侯格睿《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看美国《史记》研究的史学理论向度 / 庄亚琼(3,22—27)
海外华裔学者谢廷玉及其华人华侨史研究探微 /李瑞璞(3,28—37)
中国侨商与长崎孔庙的兴替 / 张 哲(4,78—86)
钱穆《论语》研究与日本中国学的关系——以蟹江义丸《孔子研究》的影响为例 / 张子康(4,87—92)
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特殊汉学人才的培养及其发展 /梁伯枢(5,93—102)
晚明耶稣会龙华民传教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韩]全洪奭(5,103—111)
敦煌本《老子化胡经》的重现与早期东西方汉学交流 /司家民(5,112—117)
论萧萐父与沟口雄三明清之际思潮研究之异同 / 胡志明 张志强(6,109—118)
法国当代宋史研究:跨学科趋势及启示 / 戎恒颖(6,119—127)
13
域外文史研究
试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看“宋明新儒家”概念之渊源 / 连 凡(2,74—82)
文本承袭和他者视角:明清朝鲜使臣的北京东岳庙书写 /杨雨蕾 冯一帆(2,83—90)
从稗趣到学养:日本近代汉学家幸田露伴的中国小说情结 / 周健强(2,91—97)
14
域外汉学史研究
方志彤的庞德“析字法”研究及其意义 / 张子睿(6,95—102)
贝塚茂树的中国史研究 / 范宏涛(6,103—108)
15
艺术史研究
10—14 世纪泉州多元文化的共处形态——以元代泉州印度教龛状石刻的图像表达为中心 / 吴燕玲 王丽明(4,93—99)
1960 年代中国艺术家的海外境遇 ——以张大千与王济远的交流为例 / 包 洋 施 茜(4,100—109)
16
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
从《女史箴图》看20 世纪初欧洲中国绘画研究模式 / 任仕东(1,79—87)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苏格兰的中国艺术品收藏 / 谢 琛(1,88—95)
17
汉学家专页
重新发现意大利汉学家儒拉 / 王金霄 文 铮(3,104—112)
美国汉学家管佩达的中国女性研究 /党从心 李永平(3,113—120)
美国当代汉学家桂思卓关于中国典籍研究的诠释方法 / 陈吉荣(3,121—127)
雷慕沙法译本《中国短篇小说集》研究 / 程梁双(4,16—22、109)
法籍越裔汉学家阮文议的法语译注本《黄帝内经》 / 任艳如 祁苑红 戴 翥(4,23—29)
雷慕沙对皇家图书馆中文藏书的旧目录勘误与新目录规划 / 薛 栋(5,59—69)
18
国别汉学研究
1906—1908 年法国探险家多伦在中国西部的科学考察 / 丁斯甘(1,63—69)
论越南使臣的“潇湘”书写——兼与日本和朝鲜半岛“卧游”比较 / 严 艳(1,70—78)
19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19 世纪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俗字变异解析 / 张 黎 敏春芳(1,114—123)
黄嘉略汉语语法研究法文手稿中的语音部分翻译与研究 / 徐朝东 苏 畅(2,121—132)
早期海关汉语教材探析 ——兼谈专用汉语教材编写 / 岳 岚(2,133—138)
19 世纪英文期刊中的汉语传播 /沈 玲 方环海 马宁欣(3,128—135)
欧美汉学中的秦汉时期文字使用研究 / 许 可(4,110—116、151)
被“低估”的国际中文教育史研究 ——访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教授 / 薛 琳 [法]白乐桑(4,117—122、148)
19 世纪汉法、法汉辞书的出版研究 / 沈斐斐(5,134—140)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2003—2023) / 张天皓 李 真(6,128—136)
20
学人与书评
塞尔维亚汉学家拉多萨夫• 普西奇访谈录 /[塞尔维亚]碧莲娜 [塞尔维亚]拉多萨夫·普西奇(1,124—129)
怀念波兰当代著名汉学家爱德华• 卡伊丹斯基 / 张振辉(1,130—132)
《中国哲学与欧洲的哲学家》(下卷)评介 / 荣喜朝(1,133—140)
评潘文国《中籍英译通论》 / 蒋向艳(1,141—144)
译者的自由——英国汉学家闵福德谈《聊斋志异》及其翻译 / 王骁 [英]闵福德(3,136—141)
理解中国:作为研究方法的西夏学——索罗宁教授访谈录 / 汪静茹 [俄]索罗宁(5,141—150)
21
文献研究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所载谢汝铨译久保天随《中国文学史》考论 / 刘 璇(1,96—102)
从《谟区查抄本》中的哪吒形象看16 世纪末中西文化交流 / 王沛轩(1,103—113)
22
文献与书评
戚安道英文新著《中国及世界历史上的“建康帝国”》的启示 / 杨 英(2,139—149)
史料批判与史料扩展——《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的唐史取材与运用 / 陈哲群(4,123—128)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中的“汉语—波斯语词典” / 时 光(4,129—134)
越南汉文字样学文献《字学训蒙》考述 / 刘正印 苌丽娟(4,135—141)
多种维度的三国:评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 梁 爽(4,142—148
23
文献与书目
《多罗枢机使团史》初探 / 张 锐(5,118—126)
《广州杂志》创办始末及其与英国汉学早期发展的关系 / 林益弘 王 海(5,127—133)
24
机构与动态
东洋文库藏学研究史概述 / 王 丽 曹 阳(3,142—149)
25
文献与动态
从“外国学”到“中外互鉴之学”——世界中国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 李鑫妍(6,137—141)
中国学与欧洲的中国观——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综述 / 宋晓煜 沈桂龙(6,142—145)
26
编后记
学术自觉是开展域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重要出发点 / 张西平(1,145—147)
编而不思则罔 / 任大援(2,150—152)
世界中国学是文明互鉴之学 /张西平(3,150—152)
汉学与语文学 / 任大援(4,149—151)
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中认识中国 / 张西平(5,151—152)
《国际汉学》研究的旨趣:中华文明史之整体研究 / 张西平(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