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汉学》2025年第3期(总第48期)目录与摘要
《国际汉学》2025年第3期目录
《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专栏
《国际汉学》在欧美的传播和影响
/石非凡
从《国际汉学》刊文情况看德国汉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叶隽
专论
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三重认识误区辨析
/吴原元 张志鸿
论国际汉学研究与典籍翻译研究的两位一体关系
/李玉良 杜璇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及其经典化
/张照 辛红娟
《道德经》十四种匈牙利语译本研究
/王雪彤 王治江 高博·保罗士
安乐哲、郝大维《道德经》译本跨文化阐释研究
/彭 萍 盛晓妍
汉学家专页
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陈茜
论俄罗斯汉学家贝列罗莫夫对儒学宗教性的认识
/许雁
语文学指导下的直译——论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翻译思想
/田语
中外文化交流
全球化视野下的清代广州外销画
/江滢河
马礼逊与19世纪前期的中西医会通
/郭超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国际汉学》对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推动与促进
——卅载回顾与展望(1995 —2025)
/王铭宇
文献研究
英国汉学家庄士敦著述考略
/李博
李氏朝鲜王朝说唱小说《沈清传》主题辨析
/李爽
学人与书评
从符号学到汉学的研究路径与学术反思 ——王论跃教授访谈录
/皮亚兰 郑预文 王论跃
编后记
汉学研究的多元路径:典籍传播、思想阐释与跨文化对话
/赵刚
《国际汉学》2025年第3期摘要
《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专栏
《国际汉学》在欧美的传播和影响
石非凡
摘 要:本文以《国际汉学》在欧美的传播和影响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查与数据分析,从欧美高校图书馆订阅、欧美学者评价及学术引用三个方面展开探讨。研究显示,截至2025年1月,欧美40余所高校图书馆订阅了该刊纸质或电子版。欧美汉学家自《国际汉学》创刊起即关注并在海外学术界评价该刊,肯定其与中外汉学研究的互动及贡献。统计发现至少20余篇《国际汉学》论文在欧美发表的学术文献中被引用,涵盖西方传教、中文著作翻译、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可见《国际汉学》的学术价值。研究表明,《国际汉学》通过广泛的图书馆订阅及学术引用,已成为欧美汉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有效促进了中西汉学交流与汉学发展。
关键词:《国际汉学》;欧美;传播;汉学研究
从《国际汉学》刊文情况看德国汉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叶隽
摘 要:本文梳理《国际汉学》创刊30年来发表有关德国汉学文章的情况,概括为四种类型,并进而强调德国汉学研究非仅囿于一端的闭门之学,而是具有多元功用,并总结为三方面:厘清德国汉学的学科史并激发相关理论思考,梳理基本事实、提供学术线索;提炼丰富的交流史材料,勾连出复杂的文化史、社会史场景;注意到“德国汉学”作为可能的整合性文化单元复合体的交叉系统功能、全球史的关键元素、梁柱结构的核心组成,以及由此可以牵连出缤纷无比的知识图景与综合画卷。在强调“国别汉学”“学刊功用”“全球史域”的同时,引入三重维度略做参照:以同时期国内汉学刊物的创办兴衰考察海外汉学学科(或学域)的兴替消长轨迹;以国际汉学名刊如《华裔学志》等更高学术标准加以衡量;以理论维度与学术理想相镜鉴,尤其从侨易学的角度略加展开。
关键词:德国汉学;《国际汉学》;学术史;世界学术
专论
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三重认识误区辨析
吴原元 张志鸿
摘 要:纵览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学及其研究的讨论,不难发现在中国学是“内学”还是“外学”、海外中国学研究是否还具有学术价值、“中国范式”之构建与海外中国学是否具有内在冲突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争议。考察中国学人对于“中国学”一词之使用,可知从民国初期以来一直将其视为 “域外之学”,近年来中外的中国研究虽存有某些“融合”,但其“外国学”之属性并未改变。就海外中国研究而言,确实存在各种问题,但其具有的“异质性”不仅有助于发现自身未能意识到的“自我”,而且也能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一个世界的视角”。基于中国在国际中国研究场域中丧失话语权之原因的省思,致力构建“以中国为本位”的“中国范式”已成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与海外中国学的“隔绝”,因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他者”中国叙事的观照与审视,唯有“回到学术史”,对海外中国学展开深入的学术考辨,方能在“融通中外”中建构出富有解释力与吸引力的中国范式。
关键词:中国学;中国学研究;认识误区
论国际汉学研究与典籍翻译研究的两位一体关系
李玉良 杜璇
摘 要:从本质上看,国际汉学研究与典籍翻译研究虽然分属不同学科,但血肉相连,在国际汉学研究中二者处于两位一体关系。国际汉学研究如果借助典籍翻译研究的文本与语境分析方法,会使研究基础更为坚实可靠;如果借助翻译学的跨文化视角,则会明察国际汉学与其本土学术及中国学术的复杂关系的实质,并洞察其在海外的“本土化”历史效应和当代效应。国际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有天然的联系,前者为后者的窗口,后者为前者的使命,若与典籍翻译研究结合,可以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关键词:国际汉学研究;典籍翻译研究;两位一体;本土化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及其经典化
张照 辛红娟
摘 要:《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历经四个多世纪,在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本文依据韦努蒂关于“经典化”理论的“经济价值”“教学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四个维度的论述,详细考察《道德经》西语译介萌芽、发展、成熟和繁荣四个阶段中译本的呈现形式、译者的内容选择和翻译目的,总结、梳理《道德经》在西语世界的阶段特征,全面考察其经典地位的确立过程。
关键词:《道德经》;西班牙语世界;中国经典译介与传播;翻译经典化;劳伦斯·韦努蒂
《道德经》十四种匈牙利语译本研究
王雪彤 王治江 高博·保罗士
摘 要:《道德经》既是第一部在匈牙利翻译传播的中国哲学典籍,也是翻译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最受匈牙利读者欢迎的中国典籍作品。自20世纪初至今,《道德经》在匈牙利的翻译和传播历经一个多世纪,出现三次翻译高潮,发行17种匈语全译本,包括2个基于吴洛士和杜克义合译本的匈语演绎译本,1个基于中国学者对《道德经》的英语翻译和注释的译本,先后共计出版再版了近40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及其现代价值。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描绘《道德经》在匈牙利翻译和传播历史的全貌,以14个译本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译文为例,通过将匈语译文回译成汉语,向读者介绍其各自的翻译特点。
关键词:《道德经》;匈牙利汉学;翻译研究
安乐哲、郝大维《道德经》译本跨文化阐释研究
彭萍 盛晓妍
摘 要:美国哲学家安乐哲和郝大维合作翻译的《道德经》有着独到之处:一方面试图保留中国道家概念的义理,一方面又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本文重点讨论安郝译本的副文本、底本选择、标记性阐释和域境阐释策略,说明其跨文化阐释的得失。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但其跨文化阐释一方面有助于西方读者读懂中国哲学,另一方面打击了“西方中心主义”,解除了“上帝模式”对中国典籍英译的长期禁锢,有助于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去”。
关键词:安乐哲、郝大维《道德经》译本;安乐哲;郝大维;跨文化阐释
汉学家专页
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陈茜
摘 要: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有关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成果正是其杰出汉学成就的代表。德礼贤于1938年出版的著作《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是以利玛窦世界地图为研究对象的第一部专著,在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于1961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新发现与新研究(1938 —1960)》则在前作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德礼贤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更趋全面和深入。本文首先回顾了学界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情况,进而梳理了德礼贤上述两部作品的研究进展,并对德礼贤在该领域的历史贡献作出述评。
关键词:德礼贤;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论俄罗斯汉学家贝列罗莫夫对儒学宗教性的认识
许雁
摘 要:俄罗斯汉学家贝列罗莫夫在20世纪90年代的儒学研究中,突破了传统上将儒学宗教性简单归类为“非此即彼”的二元认知模式,对儒学的宗教性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探讨。通过重构孔子生平、译介《论语》等研究路径,贝列罗莫夫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儒学阐释体系。作为长期从事儒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其学术成果在俄罗斯汉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学界称为“莫斯科的孔夫子”“俄国新儒学的代表”。贝列罗莫夫的儒学研究为海外汉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其跨文化阐释范式对推动儒学研究的国际对话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贝列罗莫夫;儒学宗教性;俄罗斯汉学
语文学指导下的直译——论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翻译思想
田语
摘 要:薛爱华以语文学作为立足点,建构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汉籍翻译思想,本文通过研读薛爱华的论著等原始文献,试图揭示其著述的特点和价值:薛爱华以翻译作为汉学研究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提倡忠实于文本词句的直译策略,以传达源语文本的意象与文化内涵。在翻译实践中,薛爱华往往综合利用字词考据、自创新词、以拉丁语词源词汇翻译汉文词汇等方法,使得所译汉语词精确而古雅,以忠实句法结构而又灵活变通的方法使得译句兼具信实与流畅。薛爱华的翻译思想有其优势与局限,对于理解20世纪西方汉学界的直译传统具有一定意义,对当代汉文外译理论与实务也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薛爱华;语文学;汉学;直译
中外文化交流
全球化视野下的清代广州外销画
江滢河
摘 要:清代广州外销画是18 —19世纪广州口岸出现的新型外销商品,具有商品和艺术品的双重特点。清代广州外销画的产生,既是中国沿海传统绘画外销市场发展和扩大的表现,也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口岸适应市场需要而生产的新型文化产品。清代广州外销画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全球联系,涉及具体的中外贸易史和文化交流史。从全球化视野下考察清代广州外销画,可以深刻理解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口岸的历史,同时认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跨文化贸易对广州口岸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广州口岸;外销画;广州十三行
马礼逊与19世纪前期的中西医会通
郭超
摘 要:罗伯特·马礼逊是来华的第一位伦敦会传教士。19世纪初期,他于《印中搜闻》连续发表了6篇涉医文章,他编纂的《华英字典》收录了500余条涉医条目,将继承自1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性学”与中医的“理气”之学进行整合,堪称中西医学、文化交流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他不仅借助中医依托的太极、两仪、阴阳等哲学理论整合东西方的宇宙论,也通过中医“气化的身体”与西医“生理的身体”的相似性贯通东西方的身体观,最终实现了中医经脉理论与西医循环理论之间的互鉴、互证。
关键词:马礼逊;中西医会通;宇宙论;身体观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国际汉学》对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推动与促进——卅载回顾与展望(1995 —2025)
王铭宇
摘 要:本文全面收集《国际汉学》自创刊以来刊发的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高度相关文献121篇及其扩展文献339篇,借助VOSviewer分析工具,对这些文献的研究人员、机构和热点议题(或核心领域)以及文献影响力等进行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探讨《国际汉学》对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探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最后,结合当下国际中文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国际汉学》;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中文教育;海外汉学;交叉学科
文献研究
英国汉学家庄士敦著述考略
李博
摘 要:庄士敦在华工作生活32年,对中国社会有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庄士敦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丰富的论述,著有《儒学与近代中国》《紫禁城的黄昏》《从北京到曼德勒》《狮龙共舞》《佛教中国》《中国戏剧》等著作。庄士敦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许多时评文章与政论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本文尝试对庄士敦的著述作出梳理与述评,并对其在华主要活动作出概述。
关键词:庄士敦;汉学家;汉学著述;汉学思想
李氏朝鲜王朝说唱小说《沈清传》主题辨析
李爽
摘 要:宣扬儒家思想的李氏朝鲜王朝“盘索里”(说唱)小说《沈清传》,是在佛教故事《观音寺事迹》的基础上改编而来,因其包含浓厚的佛教色彩与儒家思想,故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对其主题的看法亦不同。本文对比分析了《沈清传》及其原型《观音寺事迹》在人物身份、故事情节等方面的转变,揭示了转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即18世纪李朝崇儒抑佛以及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读者群参与文学活动。《沈清传》是由佛教故事脱胎而成,意在宣传儒家思想。《沈清传》作为成功借用佛教故事宣传儒家思想的文学典范,展现了李氏朝鲜王朝时期小说的动态变化,是18 —19世纪朝鲜半岛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价值不可忽视。
关键词:《沈清传》;文本转变;儒佛融合;崇儒抑佛;女性意识
学人与书评
从符号学到汉学的研究路径与学术反思——王论跃教授访谈录
皮亚兰 郑预文 王论跃
访谈按语:王论跃教授现为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思想史教授。曾任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汉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国汉语高级教师头衔考试评委主席。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经典、宋明理学、符号学等。2023年10月25日,王论跃教授应邀来到湖南师范大学参加“潇湘法语研讨日”活动。经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张弛教授的协调和安排,笔者有幸对王论跃教授做了一次访谈,就王教授的个人学术经历、汉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作为一位法籍华裔汉学家,王教授的学术生涯涵盖了文学、符号学、哲学和汉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跨学科研究经历为他目前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明代思想家王廷相,同时也研究法国阳明心学。他将阳明思想与欧洲其他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将“他者”文化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处理相异性的观点,为推动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他对古籍的研究以及对研究者主体性意识的关注,为反思当今社会状态提供了重要启示。
编后记
汉学研究的多元路径:典籍传播、思想阐释与跨文化对话
赵刚
自1995年创刊以来,《国际汉学》始终保持纯粹的学术追求,全力推进中外学术互动,努力提升国际汉学(中国学)的研究水平。在创刊30周年之际,我们从今年第1期开始特别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文章,回顾《国际汉学》的诞生与发展,梳理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求提升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引领作用。在本期刊出的三篇专题文章中,石非凡的《〈国际汉学〉在欧美的传播和影响》一文通过文献调查与数据分析,从欧美高校图书馆订阅《国际汉学》情况、欧美学者的评价及学术引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国际汉学》在欧美的传播和影响;叶隽的《从〈国际汉学〉刊文情况看德国汉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一文梳理了《国际汉学》创刊30年来发表德国汉学文章的情况,将刊文概括为四种类型,进而分析了德国学术史与德国汉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了德国汉学研究的多重意义;此外,在我们的常设栏目“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中刊出了王铭宇撰写的《〈国际汉学〉对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推动与促进—卅载回顾与展望(1995 —2025)》。该文全面收集了《国际汉学》自创刊以来刊发的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高度相关的文献121篇及其扩展文献339篇,借助分析工具,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人员、机构和热点议题以及文献影响力等进行可视化和量化分析,彰显了《国际汉学》在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方面的推动与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