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出版 >> 正文

田卫卫著《长安内外:唐代京城书写文化的东西流行》出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04 [来源]: [浏览次数]: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5.08

出版小记

这本小书收录了过去十五年间我撰写的大部分论文,是我以“历史学从业者”身份交出的一份阶段性答卷。

我对“敦煌—奈良”这一比较视角的最初想象,源于十几年前在《中国史研究》上读到业师荣新江先生《期盼“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一文。作为即将入学的硕士生,我当时旁听了“敦煌学十八讲”“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两门课。荣师在讲敦煌的时候,偶然提及了上述文章,顺带举例强调了自己关于“不囿于一时一地,而是要以广阔且辩证发展的动态视野观察历史”的治学理念,生动有趣,让我一直铭记在心。正式入门后,他又以“敦煌与奈良是长安文化向东西两翼舒展开来的双翅”为喻,鼓励我发挥日语所长,尝试当时几乎无人问津的“正仓院文书与敦煌文书比较研究”。我欣然受命,并在荣师之外,又先后受教于关尾史郎、大津透两位先生,后来更是去首师大做博士后、去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做外国人研究员,得郝师春文先生悉心审订一篇篇小文,得山口英男教授、稻田奈津子教授等先生提点,书稿才渐具雏形。

拙著全书围绕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展开:公元八至九世纪,欧亚大陆东端曾出现一种高度成熟的文明,其核心动能究竟能辐射多远?回声又能持续多久?当寻觅的目光试图寻找答案时,唐两京的万丈光芒自然无可回避。然而本书并非直接凝视光源,而是追踪霞光投出的两条漫长轨迹:一条向西,越河西走廊,在敦煌的瀚海沙碛间封存;一条向东,跨沧溟波涛,在奈良正仓院的干栏仓库中秘藏。敦煌文书与正仓院文书,正是这两条轨迹上最珍贵的光谱记录。把研究对象锁定为“书写文化”,是希望既包括成品,也涵盖过程;既评估效应,也不忽略仪式。在印刷术大规模普及应用之前,书写是一条流动的生命网络;本书想做的,只是在这条网络上做一次跨学科、多维度的“比较写本学”实验。

搁笔之际,心中唯有感激与敬畏。感激的是,本书得以站立在几代中外学人的肩头:从内藤湖南、陈寅恪先生开辟的宏大视野,到藤枝晃、池田温、饶宗颐、荣新江等先生在敦煌学与隋唐史上的精深耕耘,他们的皓首考辨使碎片化的文化证据得以缀合,渐成中古文化流动的动态图谱。本书所做的,是在这幅图谱上进行一次显微式比对:让长安宫廷写经的庄严楷书与敦煌僧坊的学郎书、经生体对话,让正仓院宝物中一丝不苟的唐样摹写与西域文书里的率性俗字并置。跨越万里的细节对照使我们得以触摸文化传播的细部纹理——它既是精密的复制,也是机智的调适;既是帝国意志的延伸,更是无数无名抄手、画师、僧侣、使者共同谱写的史诗。

然而,研究越深,越觉所知有限。正仓院九千余件珍宝与敦煌近八万件文书的浩瀚,绝非一书可以穷尽。那些未及细读的世俗文书——户籍、契约、药方——或许隐藏着更加鲜活的社会史;借助人工智能进行的笔迹、纸张大数据比对,亦将揭示人眼难察的隐秘网络。新罗、渤海等地的新出考古材料,以及死海文书,更在呼唤一个广阔的“东亚写本文化圈”、甚至“东西方古写本文化”比较研究的框架。生也有尽,学海无涯。

谨向所有支持本研究的机构、图书馆与师友同仁致谢,并将此书献给所有沉醉于丝路文明的同路人。学问如丝路,一步一景,唯上下求索,方见天地之大、知识之瀚。

谨记于为公桥畔

二〇二五年新秋

内容介绍

本书是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聚焦唐代京城书写实践的跨地域流动,以“文本—载体—人群”为线索,深入剖析了书写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动态运作图景,揭示唐长安文化如何通过写本辐射至西域和东瀛。书中一方面以敦煌写本《秦妇吟》为例,通过分析其物质形态、历史背景、传播路径,展现文本在传播中的“书写性再生”;另一方面,将视野延伸至敦煌寺学与奈良王宫,通过抄写、习书、墓志、正仓院文书、法律文书等个案,呈现唐代京城书写文化在内外传播中的多样流变。全书结合物质性解构文本,利用流动性重绘疆域,在笔墨方寸之间,见证长安的动态书写范式,如何经由丝绸之路,成为交通东西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