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光影为笔,时代为卷”电影党课在中文楼文华厅成功举办。

本次党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联合承办,特邀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江平先生担任主讲人。

在热烈的掌声中,主讲人江平会长以今年7月田华等八位艺术家收到的重要回信为切入点,开启了本次党课的讲述。他深情地回顾道,这封回信不仅是对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扎根人民、奉献银幕所塑造的众多经典艺术形象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的深切号召。
江平会长结合自己与这些艺术家交往的亲身经历,讲述他们生活中的点滴故事。他特别强调,这些老艺术家们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创作初期,还是在荣誉等身的晚年时期,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坚持“戏比天大”的信念,把每一个角色都当作是一次精神的淬炼,把每一次表演都视为对人民的汇报。在讲述八位艺术家个人故事的同时,江平导演巧妙地将这些个体经历融入中国电影120年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他从中国电影的萌芽时期讲起,回顾了早期电影人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如何以炽热的艺术热情开创中国电影的先河。“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艺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历史。”江平会长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和资料,向师生们展示了中国电影如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革新历程。

作为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导演,江平会长还从专业角度剖析了电影与社会之间的深刻关联。他以监制的《战狼2》为例,分析了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呼应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日益增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而《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则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以及中国电影人开始用影像参与全球性议题讨论的能力和勇气。
江平会长特别谈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品质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他指出,在娱乐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所代表的“德艺双馨”的精神传统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尤为珍贵。“艺术创作最怕的就是迷失方向。”江平会长语重心长地说,“老一辈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仅要追求形式的美,更要追求精神的真和道德的善。”
在交流环节中,江平会长详细回顾了当年的拍摄经历,介绍了影片从故事构思到剧本成形的过程,以及主创团队在壶口瀑布实景拍摄时所经历的艰苦条件。他指出,《黄河绝恋》与《红河谷》《紫日》等作品共同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对理想、信念与民族精神的坚守与传承。这段回忆引发现场强烈共鸣,气氛热烈而感人。
本次党课在全体参会人员的合影留念中圆满落下帷幕。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这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党课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电影艺术的理解,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这场以“光影为笔,时代为卷”为主题的特殊党课,必将在师生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励着他们在各自领域为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而不懈努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陈海燕、副部长刘霞,就业创业中心主任兰建华,校团委书记黄伦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薛维华、前院长梁燕,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党总支书记蔡芝芳、院长何辉等嘉宾出席活动,与各院系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本次学习。
撰稿 | 李佳林